
“今天还有人看《新闻联播》吗?”此类问题在社交场合并不少见。尽管数据显示,2024年第三季度,《新闻联播》全国平行收视率仍达到9.62%,且中非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期间同比增长77%,但“不想看”的感觉依然普遍存在。这种矛盾的背后,并不是节目本身失去了价值,而是信息传播和受众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,让这档承载民族记忆的新闻节目陷入了传播困境。 1、媒体革命:从“唯一渠道”到“选择之一” 曾几何时,《新闻联播》是国人获取时事政治信息的“权威渠道”。在电视占主导地位的时代,每晚七点的电波和屏幕构成了全国性的信息时刻。化同步。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,这种垄断的传播格局彻底瓦解。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,只有23.3%的受访年轻人通过电视广播获取新闻,55.8%的人选择官方媒体的社交媒体账号,52.1%的人依赖新闻聚合平台。抖音、微博等平台发展起来的实时通讯网络将彻底推翻“新闻网络”时间规则。当紧急情况发生时,用户可以在几分钟内查看实时视频和多种解读。然而,晚间的《新闻联播》却早已错过了信息传播的“黄金窗口”。更重要的是,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恰恰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——通勤时的短视频、午休时的图文总结,比坐在电视机前等待节目开始更有吸引力。这种渠道的转变是沟通仪式中沟通效率的重要成就。 2、需求迭代:从“信息资讯”到“共鸣价值”的错位 《新闻联播》的内容框架始终遵循“强力叙事”的背景,聚焦时政新闻、政策解读和正面报道。这种风格在重大活动中仍然表现出很强的吸引力,但很难满足当前细分受众群的需求。当代年轻人关注的新闻领域早已发生变化,社会经济、科技、生命健康等内容比传统的时事政治问题更受关注。但《新闻联播》的选题重点却偏离了这一需求结构。更深层次的冲突在于情感价值赋予的不平衡。艾瑞咨询的一项调查显示,近60%的年轻人愿意为“情感价值”买单,46.8%的人认为这是一种“情感价值”。当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寻求共鸣和理解时,“新闻联播”客观中立的风格在一些人眼中成了“情感疏离”的代名词。节目中“报道+成果展示”的传统模式很难引发社会新闻等即时情感反应,也缺乏短视频内容的娱乐性和互动性,难以进入年轻观众的日常生活。 3. 认知重构:从“权威崇拜”到“多元验证” 在信息相对稀缺的时代,《新闻联播》的强大身份有着自己的组合底气。但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,这种混合被“多重验证”的认知习惯所抛弃。 44.0%的受访年轻人2016年认为当前新闻“真假难辨”, 32.5% 的人同意是“高品质”。这种差异反映出公众对调查信息的认知度有所提高,而算法推荐构建的“信息茧”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分化。当用户长时间被感兴趣、偏好的内容包围时,其认知视野会逐渐变窄,对“新闻联播”等广谱新闻的关注度自然会下降。更引人注目的是,一些听众对官方叙述有一种固有的距离感。即使节目内容客观真实,他们也会因为“成见”而选择回避。这种认知偏差是信息环境的复杂性造成的重要的信任差异。 4、这不是结束:权威价值观在变化中的坚守与崩溃。必须清楚的是,“不愿看”并不是普遍真理,而是特定场景下特定群体的压迫。为了对企业家来说,《新闻联播》中的谈话话语和调研行程是获取政策动向的重要依据;对于成年人和老年人来说,其播出节奏和内容风格仍然是不可替代的;而当重大事件发生时,观众对强大信息的渴求会导致观看数据的增加。事实上,《新闻联播》也在积极下跌。通过“主播网”等衍生栏目打造网红IP,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片段精彩片段,通过“思想+艺术+科技”的结合和变革提高内容的吸引力,这些尝试正在逐渐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。 2024年第三季度全站收视率创六年新高,证明当传统权威与现代传播方式结合时,依然能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。 “不愿看”的背后,是媒体记忆的碰撞一个时代,一个传播新生态。 《新闻联播》的价值从未丧失,只是需要在坚守强大底蕴的同时,更好地适应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情感需求。 “受众不愿阅读”并不是对权威信息的排斥,而是信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。如果选择变得更加多样化,只有能够传达真实、引起共鸣的内容,才能真正抓住人们的注意力。(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)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则包括照片或视频)由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发布。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注:以上内容(包括图片和视频,如有)由网易HAO用户上传并发布,网易HAO是一个社交媒体平台,在以下网站上提供信息存储服务:ly。